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

打开
中国出了个毛泽东·东方欲晓——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解说词
新湖南 • 湖湘名人
2019-10-05 07:37:18
首页头条收录

前苏联摄影师拍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全彩影像截图。(资料照片)

■编者按:

9月29日至10月3日每晚7时30分,湖南卫视、芒果TV、金鹰纪实卫视同步播出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《东方欲晓》,这是系列文献纪录片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的第二季,也是湖南广播电视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特别推出的作品。纪录片以1948年初春东渡黄河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,沿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足迹,见证共和国诞生的峥嵘岁月。本报刊出全片解说词精简版,以飨读者。

第一集 《黄河东渡》

一个世纪久盼的时刻,终于来临。

有些场景,让你毕生难忘;

有些时刻,让你荡气回肠;

有些话语,如磐石之刻;

有些气魄,如壮阔波澜。

1949年9月21日晚7时,他走向主席台。

中南海怀仁堂里,响起了长时间不能停歇的掌声。

他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辞。

还是他那熟悉的湖南乡音,还是他那习惯的有力手势。

“诸位代表们,我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觉,这就是,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,它将表明,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,从此站立起来了。”掌声,暴风雨般的掌声!

再不是一盘散沙,再不是四分五裂,再不是低声下气,再不是做牛做马,再不是任人宰割,再不是饥寒交迫。

他说: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被人侮辱的民族了。

一位作者写道:“毛泽东的诗,常于马背上构思,却具有战略家的目光。这诗人轻易不朗诵,而一句‘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’,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,嘹亮了东方。”

诗人一唱,东方破晓!

今天,让我们把中国共产党和它带领劳苦大众走向新中国的故事,从黄河边上讲起。

1948年初春,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委机关来到黄河岸边,准备渡河。从撤离延安算起,他已经在陕北转战了整整一年零五天。

这是怎样艰苦,又惊心动魄的一年零五天啊!

1947年3月18日早上,延安王家坪毛泽东的窑洞附近落下一颗重磅炸弹。毛泽东拿起警卫员捡到的弹片,笑称:好啊,可以打两把菜刀用用。

第二日,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,空城一座。

这张照片,抓拍于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。任弼时表情凝重,背对着毛泽东抽烟。围绕毛泽东要不要过黄河,他们曾有过激烈争论。

毛泽东始终坚持留在陕北。中共中央最终决定,中央机关一分为三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等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。

为了拖住胡宗南,为其他战场“减压”,毛泽东指示,要将他还在陕北的消息传出去。

1947年5月,在蟠龙战役祝捷大会上,周恩来宣布:毛主席还在陕北,党中央还在陕北。

参加祝捷大会的军民,一片欢呼!

6月初,胡宗南终于侦测到王家湾的电台信号,4个旅直扑王家湾,中央前委纵队紧急撤离,双方距离相隔仅一个山头。

两个月后,在佳县五女河,毛泽东又一次险些落入重围。

就是在这样艰险的辗转中,毛泽东指挥着各野战军陆续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。1947年6月30日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,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。

1947年7月21日至23日,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扩大会议。小河会议后,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打了一场胜仗。毛泽东说,用我们湖南话讲,陕北战争已经“过坳了”。

1947年11月22日,毛泽东和前委机关进驻杨家沟,在这里一住整4月,期间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,史称“杨家沟会议”。这个会议召开前两个月,毛泽东起草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》里,第一次明确提出“打倒蒋介石,建立新中国”。

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。1948年3月21日,中央前委机关从杨家沟启程,3月23日到达川口。他终于告别陕北,东渡黄河,去迎接新中国的到来。

第二集 《滹沱河畔》

东渡黄河后的毛泽东一路横穿山西、进入河北。

在河北阜平城南庄,毛泽东修改了中共中央纪念“五一”劳动节口号的第五项: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、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,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,成立民主联合政府。著名民主人士马叙伦先生,看到口号时激动难掩。他脱口而出:这是对全世界宣布,新中国就要出现了呀!

1948年5月27日,毛泽东离开城南庄,于傍晚抵达西柏坡。

时隔70年,西柏坡人依然清晰记得,1948年是那么的热闹和欢快。

“毛主席啊!没有您,我们真得饿死啦。这回我们都翻身了,分了地、分了马、分了衣服、粮食,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……眼看到了冬天了……给您捎去了一件皮大氅、一双靴子、一双毛袜、一顶帽子……”这是一位东北的翻身农民写给毛泽东的信,它辗转几个月,才转到毛泽东手上。

此时,新老解放区正掀起“土改风暴”。美国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曾对话毛泽东:“当我问毛泽东对最后胜利是否有任何怀疑时,他的回答甚至连军队也没有提。只是说: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……”

在西柏坡,毛泽东在先期抵达的任弼时的住所旁找到两间空屋,随即搬了进去。屋顶很薄,室内也不通风。夏天到来,屋子里闷热得透不过气来。卫士们想到一个办法,气温升高后,他们就开车带毛泽东去找一个小树林临时办公。

在这间“临时办公室”里,毛泽东迎来了刘邓大军、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中原地区彼此策应的“五路大捷”。三路大军共计歼敌20余万,包括开封、兖州、樊城、襄阳等敌方据点被一一攻克。蒋介石一直坚信且宣扬的人民解放军没有攻城能力之说,被无情戳破。

一个月后,除东北方面负责人因交通条件限制未到,华北、华东、中原、西北各解放区和军队,均派出了主要领导来到西柏坡。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举行,史称“九月会议”。

在这个会议上,毛泽东提出,未来新中国的政权性质,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,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;政权的组织形式,是采用民主集中制。确立了未来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。

在西柏坡有一个长廊,墙壁上镌刻了数十封电报。仅三大战役期间,西柏坡向前线共计发出电报408封,其中毛泽东本人起草了190份。

这时,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发来一封电报,建议大军暂不过江,而在江北准备大的战役。毛泽东收到电报后,整整失眠两天,随即他要求发报,请陈毅、粟裕立即赶来。经反复讨论后,党中央和毛泽东最终采纳粟裕建议,确立了集中兵力,在中原战场上大量歼敌的作战方针。

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。国民党政权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。55岁的毛泽东也长出了第一根白发。毛泽东说:“白了一根头发,胜了三大战役,值得!”

1949年1月31日是大年初三,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城防,也是这一天,苏联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到了辞旧迎新、喜气洋洋的西柏坡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毛泽东多次会见米高扬,谈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问题,还有中国革命的进展情况,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、民族问题、外交问题。谈话结束后,米高扬对翻译师哲说:“毛主席有远大的眼光,高明的策略,是很了不起的领袖人物。”

米高扬走后不久,西柏坡迎来了一场盛会。这个名叫“七届二中全会”的会议,被认为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,这段征程有一个特殊的称呼,“进京赶考”。

第三集 《“赶考”路上》

“五一口号”发布后,各民主党派、无党派人士和海外华侨热烈响应,纷纷启程北上。

有23位民主人士来到西柏坡,投入筹建新中国的工作。他们被给予了极高礼遇。新房,新家具,伙食上给予小灶待遇——每人每天供给白面1斤3两,每月肉7斤2两。

费孝通、雷洁琼等一行人,是毛泽东在西柏坡邀请的最后一批客人。他们乘车前往西柏坡的路途上,迎面而来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送粮队。费孝通后来说,他对中国农民的重新认识,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。

雷洁琼提出了一个问题,怎样看“划江而治”呼声的社会基础?

毛泽东笑了,笑得很大声。他说,事情要看得长远些,立场要站在人民的角度,不要受其他国家的影响。

北平和平解放,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庆典上,雷洁琼、田汉等人站在正阳门城楼,看到人民解放军迈入正阳门,立刻被震天的口号和招展的红旗包围了。全副武装的人民军队从正阳门大街往东,直接走进俨然“国中之国”、中国人不得擅入的使馆区。毛泽东为此有特别指示,“美式坦克、大炮都要拉出来……通过东交民巷。”

1949年3月的西柏坡,就连房子也不够住了。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,一律两到三人共一间住房。

80多平方米的机关大食堂被征用作为会场,3月5日午饭后,摄影师苏河清将一台摄影机摆到大门一侧。许多老战友都是多年未见,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正聊得热闹。贺龙孩子气地走了过来,竟然直接就走过了会场大门。

会议开始了,毛泽东毫无仪式感地穿过会场,走上主席台。

他说:今后,党的工作重点,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,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。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,不能很快学会生产工作,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恢复和发展,获得确实的成绩。我们就会站不住脚,我们就会失败。他还说:资产阶级的“糖衣炮弹”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

七届二中全会闭幕10天后,1949年3月23日,中共中央机关终于要迁赴北平了。毛主席对周恩来说,我们今天要“进京赶考”去了。周恩来就说,我们“进京赶考”,不要被退回来呦。主席说,退回来就是失败,我们不要学“李闯王”……

中共中央到涿县后改乘火车,3月25日车到清华园时,天已经大亮了。当晚,新华社向全国播发:毛泽东和党中央胜利到达北平。

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听到后,重重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我们的情报都干什么去了?”

25日上午,毛泽东一行转乘汽车来到颐和园。秘书叶子龙买了一些芝麻火烧和熟肉。毛主席说,子龙,你还挺会买。这是北京一个名小吃,我30多年前就在北平吃过。恰是30年前的北平之行,毛泽东读到《共产党宣言》《阶级斗争》和《社会主义史》。毛泽东曾说:“到了1920年夏天,在理论上,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,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。”

1949年3月25日下午5时,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朱德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等在北平西苑机场,同前来欢迎的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1000多人见面,并检阅人民军队。

当晚,毛泽东入住香山双清别墅。

第四集 《双清纪事》

1949年4月下旬,这一天,摄影记者徐肖冰在毛泽东专注看报时,悄悄按下了快门。

这是毛泽东最著名的照片之一。他拿着的报纸上,“南京解放”四个字赫然在目。

半个月前,毛泽东在双清别墅会见了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张治中。

4月20日,《国内和平协定(最后修正案)》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。21日清晨,当张治中起床推开窗子,报童们“号外!号外!毛主席、朱总司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长江”的卖报声已响成一片。

在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之际,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军舰驶入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东突击集团防区。前线来电后,毛泽东回复:“凡擅自进入战区,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,均可轰击。”

南京解放,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仍然未走。他奉命同中国共产党接触,但美国国务院提出的承认新中国的基本条件,是中国共产党不能接受的。8月2日,司徒雷登不得不以普通侨民身份离开南京。

随后,美国国务院发表《美国与中国的关系》白皮书。毛泽东写了数篇评论,其中以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最著名。毛泽东写道:“封锁吧,封锁十年八年,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。”

5月初的北平,景色宜人。5月初,毛泽东专程前往颐和园探望柳亚子先生。在双清别墅期间,毛泽东还邀约了众多民主人士亲切交谈。他的细致周到、待人以诚,令人动容。

转瞬已是6月,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,毛泽东要做一篇大文章。这就是《论人民民主专政》。它科学、系统地阐明了新中国的性质、构成、前途,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。

1949年9月21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际,毛泽东告别双清,正式移住中南海。

第五集 《日出东方》

1949年10月1日。这天早晨,北京飘起了细雨。天安门广场上,早已聚起成千上万参加大典的人群。前一天晚,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。毛泽东宣读了他亲拟的碑文: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 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
这份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的《共同纲领》草案原件,毛泽东至少做过共计200余处修改。在1954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颁布之前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《共同纲领》,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。

新中国成立在即,万事丛集。9月25日,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了有关国旗、国歌、国徽的协商会。关于国歌,毛泽东说,大家认为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作国歌最好,意见比较一致,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。关于国旗,毛泽东手里拿着复字32号即五星红旗图案说到:我看这个图案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的大团结。现在要团结,将来也要团结。

一唱雄鸡天下白,万方乐奏有于阗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,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。

“同胞们,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!”

毛泽东一一念出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的名字,可是,委员们并没有都莅临这个重要时刻。陈赓,是抱着收音机收听开国大典实况的。而正在宁夏前线的耿飚,也是抱着收音机,凝听来自北京的声音的。为组建新中国空军忙碌的刘亚楼,在万里之外的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筹备处收听盛况。

在香山养病的任弼时,傍晚焦急地站在门口等待参加庆典归来的女儿。女儿高兴地给他讲了大典盛况。任弼时专注地听着,神情喜悦。

开国大典上,毛泽东穿着的主席礼服,是特别赶制的,挺括、簇新。礼服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。据卫士回忆,毛泽东在礼服里面,竟然是套了一件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。

伟人亦有乡情在。得知曾经给自己站岗、送信的堂弟毛泽连还活着,毛泽东希望他也能来参加开国大典。只是毛泽连紧赶慢赶,还是没能赶上大典。毛泽连回乡时,毛泽东送给他一个棕黄色旧皮箱,那是杨开慧当年的嫁妆,还有7斤红片糖。

开国大典这天,毛泽东在天安门上站了六七个小时。他不断挥手向群众致意,高呼“工人同志们万岁”“农民同志们万岁”“人民万岁”。回到中南海驻地,女儿李讷问:“爸爸,人民群众喊你万岁,你喊人民万岁,真有意思!” 毛泽东回答:“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啊!”

直到凌晨4点,毛泽东仍无睡意。他让卫士拿来《史记》,看着看着,他忽然放声说道:“我们革命不容易啊,有多少同志献出了生命,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这种场面,一定比我们还高兴。”言罢,毛泽东的眼中涌出了泪花。

(总导演 夏蒙 章红伟 总撰稿 李向前 夏蒙 杨壮)

责编:吴武林
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