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

打开
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湘潭发展走笔:阔步新时代 湘潭再出发
新湖南客户端
2019-08-06 07:15:34

阔步新时代 湘潭再出发

——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湘潭发展走笔

福建平海湾风力发电机“湘潭造”。

湘钢生产线。

吉利汽车生产车间。

■ 徐 荣

1949年8月9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抵湘潭,29日,长沙专署(1952年改为湘潭专署)机关从岳阳迁到湘潭。此时《新湖南报》(《湖南日报》前身)报道了一则消息,标题是“把工厂交给人民”,那一年,湘潭的命运都交到了人民的手中……岁月无声,这张泛黄的报纸已陪伴湘潭走过了七十载,成了历史风云的见证。

我们这样走过

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、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、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、从内陆三线城市的封闭到“创新引领、开放崛起”的包容、从站起来到富起来,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,湘潭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。

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,是一段打基础的时期,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湘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。

百废待兴。白手起家的创业者,生活词典里没有“容易”二字。一位湘钢退休老干部在回忆录里写道:“我来到湘潭的时候,厂区还是荒草地,除了几栋宿舍和将集体宿舍改作的办公楼外,什么都没有,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是抓生活,领导干部带头开垦荒地,种包菜、韭菜、红薯,供应食堂,同时装配一艘机动船去洞庭湖捕鱼,改善职工生活。”

这是真实的回忆,来湘潭创办国有企业的早期拓荒者,面对的艰苦环境大抵相当,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一边自力更生,一边建设企业,用他们自己的话说:“怀着革命激情,建设社会主义。”“一五”(1953—1957)和“二五”(1958-1962)时期,湘钢、江麓、江南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相继落户湘潭,迅速打下了湘潭工业的基础。

改革开放之前,湘潭一批大中型企业已经建成,并形成了生产力,当时全市工业已经形成14个门类,就规模和影响而言,有“十大厂矿”。湘潭的国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湘潭人的骄傲,构成湘潭工业的脊梁,湘潭因此有了“小东北”之称,成为一座工业门类比较全齐的工业城市。这也注定了在之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,湘潭必须乘风破浪,一往无前。

时间拨到1978年12月22日,这个夜晚寒气袭人,湘电职工陈文一边打着寒颤,一边赶写材料,他突然听到厂里的广播响起,广播里正在播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。“这声音就像是阵阵春雷,振聋发聩,顿时感到眼前一亮,胸口一热,仿佛春天提前到来了,浑身都暖和了。”陈文回忆说,改革开放的春潮来了!
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一首歌开始流行:“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,慢慢张开你的眼睛,看看忙碌的世界,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……让我们的笑容,充满着青春的骄傲,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。”这首罗大佑演唱的歌曲《明天会更好》,唱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,是青春、自信、自强的时代气息。

从1978年到2018年,改革开放的40年间,勤劳勇敢的湘潭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在党中央、省委的坚强领导下,昂首阔步走进改革开放的春天,坚定不移地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,信心满满地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,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沧桑巨变,主要经济指标以十倍,甚至几十倍的速度攀升!攀升!每个人的心中都坚信“明天会更好”!

我们这样担当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湘潭跻身“制造强市”和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市,在深化改革、经济建设、改善民生等方面,担当起更加重大的时代重任。

担当“超级工程”建设的重任。2018年10月24日,港珠澳大桥开通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巡查。这一历史的瞬间定格在了一张新闻照片中: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旁边作介绍的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,是湘潭伢子,在他们脚下的港珠澳大桥其桥面关键部位使用的2.4万吨桥梁钢,以及在人工岛首期工程中使用的三台大型塔机,全部是“湘潭造”。近些年,从港珠澳大桥到北极亚马尔半岛石油项目,再到东南亚泰国石油项目;从太空航天上“脐带电缆”,到“井下蛟龙”;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“超级工程”项目,到非洲海岸线上竖起的“大国装备”,少不了“湘潭制造”的身影,贡献着湘潭力量。

担当改革发展的重任。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省“一带一部”的战略决策实施,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、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深入推进,湘潭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,第三产业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。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节点,我们来看三组数据:第一组是全市GDP总量,1978年为10.45亿元,2017年上升到2055.8亿元。改革开放40年来,湘潭市经济总量增长196倍。第二组是第三产业体量。1978年为2.43亿元,2017年为886.5亿元,40年增长364倍。第三组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。1978年时为23.9:52.8:23.3,至2017年调整为7.5:49.4:43.1。40年来,第三产业结构占比由过去的二一三升级为二三一,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,正向三二一推进。

担当改善民生的重任。让人均GDP连续8年仅次于长沙,排在全省第二位,鼓了居民的“钱袋子”。脱贫攻坚战中,让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.74%降至1.36%,再降到0.36%,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:湘潭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.23%,保持在较低水平,城镇新增就业34145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14221人,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273人,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8.0%、69.0%和74.0%;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放入分别为19458 元、10371 元,同比分别增长8.2%、8.5%,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。同时,在民生实事方面,湘潭市承办的省重点民生实事11件、市重点民生实事10件正按计划实施。

我们一起出发

你好,七十载!拥抱,新时代!

我们已经迈入新时代。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上,回眸湘潭过去70年的发展,会发现总有一股“力量”在推动湘潭发展的“车轮”滚滚向前。这股力量可以概括为一个“敢”字,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“敢”。

带着这股力量,湘潭出发了。

湘潭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说:“再出发,我们将提升政治站位,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;再出发,我们将咬定高质量发展目标,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。再出发,我们将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,以赤诚的民生情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。再出发,我们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以强大的工作合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。再出发,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,以坚强的政治保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。”这是湘潭再出发的“宣言书”。

潭州之府,物华天宝,俊采星驰。在湘潭这片土地上,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、走变革之路、领时代之新,从来都不缺少改革的风骨和开放的精神。千百年来,这里始终奔涌着图强图新的豪迈。从这片土地上,走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,走出了彭德怀、罗亦龙、黄公略、陈赓、谭政等一大批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走出了蜀汉名相蒋琬、晚清重臣曾国藩、“国学大师”王闿运、旷世逸才杨度,走出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、著名音乐家吕骥,走出了在学术、音乐、科学、教育等领域各领风骚的“黎氏八骏”。

从“吾道南来,原是濂溪一脉;大江东去,无非湘水余波”到“中兴将相,什九湖湘”,从“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”到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,从“身无半文、心忧天下”到“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”,一批又一批奋斗者,向着梦想出发、迎着潮流而上,一路筚路蓝缕,一路苦难荣光,让无数梦想拔节生长,让无数希望竞相绽放。

透过历史的烟云,一代代湘潭人走过农耕文明,穿过战火硝烟,历经磨难,接续奋斗,形成了湖湘文化、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基因,沉淀了“敢为人先”的湘潭精神。正是凭着这样的基因特质,一批批湘潭人用苦干实干,让“故园”在70年中,换了人间。

(本版图片由湘潭市委宣传部提供)

责编:谭思敏
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